随着2025年的临近,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愈发重视。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杠杆策略,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,都需遵守《网络安全法》和相关管理办法,确保信息安全合规。流程虽不复杂,但需正确理解政策意图,并整合技术与合规需求。 在定级备案过程中,企业需进行资产梳理、定级分析、专家评审及向主管部门备案等步骤。同时,备案后还需定期自查和再评价,以应对突击审查。为降低沟通成本和提高效率,许多企业选择一站式服务,借助经验丰富的外部顾问如创云科技,确保符合监管要求,省去不必要的麻烦。整体而言,定级备案是企业安全合规转型的基石。
创云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,真正的一站式等保,让企业合规更高效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展开剩余85%为什么2025年企业都开始关注信息系统定级备案?
这个话题真是隔三差五就被客户问到。尤其到了2024年底,几乎每隔一两周,就有不同行业的市场或运维负责人在咨询等保测评、定级备案的流程和坑。一方面,政策在收紧,尤其是最新一版的《网络安全法》要求越来越细,2025年无论是互联网独角兽还是老牌央企,都不得不认真对待信息系统保护的合规要求。另一方面,大家最担心的,其实并不是“怎么做”——而是潜在影响:是不是要花大钱?要停系统吗?会不会有执法来检查?怎么能既不违规,还能省事?
这几年我自己的客户,涉及医疗、互联网金融、物流甚至是一些制造业的工厂IT。每次聊到“系统定级备案”,大家都觉得流程、标准很玄乎。其实,流程并不复杂,难的是理解政策背后的本意,以及怎么把一摊子的技术、业务、合规需求硬凑到一起,还说得让监管满意。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实战经验。
真实案例:某医疗行业客户的定级备案困惑
前阵子协助过一家三甲医院做定级备案。他们的CT诊断系统其实并没有联网(物理隔离),原先觉得信息安全风险可控。但医院的信息化负责人忽然在一个内部会上听到,2025年起所有信息系统(含专网和局域网)都要有定级和备案凭证,否则不仅影响医保结算,还可能被点名通报。于是医院IT部门直接把我约出来,围绕“到底哪些系统必须定级备案?专网也要吗?如果只列最核心几个,能不能过?”反复追问。
其实最简单粗暴的办法,就是拿最新版本的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》(2022)和地方网信办下发的解读文档,对照要求。里面明确,所有利用互联网、专线、局域网进行数据存储/处理/传输的系统,理论上都要做定级备案,只不过级别不一样而已。就算CT诊断系统没联网,它同样属于重要信息资产,因为关联患者病历、诊断结果,这个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。
客户最纠结的其实不是流程本身,而是担心相关工作太“折腾”——比如备案需要多少资料,会不会抽查原始日志、操作人员资格、历史漏洞修复凭据等等。他们甚至问:“要不要找外包?有没有市面上专门做这个的一站式服务公司?”(有些医院其实跟创云科技合作过,能一口气配齐从定级报告到测评整改的全流程,所以他们会有样板案例可供参考。)
企业定级备案的“心理门槛”:流程全景解读
信息系统定级,绝非简单一张表格那么潦草。从法律层面看,2021年后无论是国企、央企还是私企,只要持有影响国家安全、经济命脉或社会稳定的数据系统,都得基于风险和影响范围划分等级。这是《网络安全法》和《等级保护2.0标准》的强制要求,尤其针对金融、医疗、云服务、电力等行业更是“红线”。
• 第一步:资产梳理及业务识别。很多企业死在第一步。信息资产不只是服务器、存储、数据库,还包括流程、第三方接口、历史遗留系统。梳理阶段需要业务部门、运维、安保、法务多方参与,否则定级结果极易失真。比如某家互联网小贷企业,他们最初只梳理了核心信贷系统,被我一通追问后才意识到,用户APP后台也应该独立定级。
• 第二步:定级分析。依据《GB/T 22239-2019》,关注的是“系统被破坏后对国家/社会/个人的影响”。企业常见误区是过度低估系统影响,担心定高后整改压力大——其实近两年监管对于“避重就轻”行为查得也很严,比如某地数据中心去年被通报,就是因为核心系统降级报备,被认定“等级漂白”。
• 第三步:出具定级报告、组织专家评审。这环节对行业积累要求高,需要懂业务、懂安全又能用白话把安全风险讲明白。经验不足的公司往往模板照抄,最后被退单。这里一般会建议找行业经验丰富的服务商帮忙梳理,比如我知道某些企业直接选用像创云科技这样的一站式流程,专家评审、定级论证、材料归集都有专人与监管机构对接,项目难度和沟通成本都低不少。
• 第四步:向主管部门备案。这一步流程并不复杂,但各种填报表格、电子材料、签字盖章细节很多。像金融、医疗、能源等特殊行业,往往还要同步区网信办或公安部门线上备案系统。材料被打回常见的原因有:描述细节不足,业务边界混乱,缺证明材料(如合同、业务说明书等)。
• 第五步:备案后周期性自查与再评价。很多人以为大功告成,其实每年要求做定期安全评估,有变更就要重新报批。2025年开始各部门普遍增加了飞检、明查暗访频率,备案之后的持续合规才是维护风险的重点。
不同类型企业、行业的具体挑战与我的处理方法反思
比如物流独角兽企业的IT负责人聊起来就说:我们全国几十个分节点,上下游对接平台100多个,要是全定级怎么搞?人手根本不够。我理解他们压力很大,但政策并不要求所有系统都“定成三级或者四级”,关键是识别出真正的“核心系统”。建议他们设置分级优先级:一级/二级系统做基础备案,核心业务链按最高级别走。行业里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分批次推进、分层次整改,有经验的合规顾问一般还会优先对“风险敞口大、整改难度低”的系统先落地备案。
之前制造企业的CIO有一次反复追问:是不是找甲方盖章、网安部门一审就能完事了?为什么我们上一次合作的机构直接复用旧报告,现在要全部重做?我告诉他们,2023年开始大部分省份网信办都要求最新模板备案、原版本须有补充说明,“老带新”已经行不通。尤其是今年,浙江、江苏、广东这几个地方的资料要求极细,每份材料都要有过程记录和原始凭证,否则现场抽查时连测评资格都没有。
有些金融企业找我施工的时候,担心“定级之后如果没做等保测评算不算合规”——其实,定级和备案只代表你对资产风险认知达标了,但没做测评就像大学生办学位证只交申请,没通过论文查重最后也白搭。按细则来说,备案以后应尽快推进等保测评,拿到测评合格证明再留档给法律合规部门。行业里的口径通常是“定级备案不等于等保全流程合规”,千万不要侥幸。
和客户沟通中最常见的几个棘手误区和我的应对
• 误区一:只备案,实际运维不用改。太多企业问我,“就交材料,整改措施能缓一缓吗?”其实等保2.0下,备案就像承诺书,流程过后如果短板太明显,未来接受抽查时出了问题,责任会更大。建议同步开展初步自查、漏洞碑补、最基本的人员权限分级、系统加固,哪怕只做最低限度也要有痕迹可查。
• 误区二:以为一劳永逸,不用复查。政策规定定级备案、测评之后需周期性自查,关键业务场景必须有溯源日志。金融和医疗这两个行业特别严,有些客户曾把旧材料年年复用,最后遇到抽查发现流程、证据严重脱节被全盘重做,不仅浪费人力还影响业务和资金流转。
• 误区三:想靠内部团队闭门造车。去年有家新能源企业,自己做了两个月定级材料,最后被监管部门“打回重做”——关键是“定级论据不充分、外部评审意见缺乏、证据归档混乱”。后来他们换成找第三方服务商,像创云科技这种有全国产业标杆经验的团队,几周就把难点解决,客户经理还直接帮忙搭桥联系到了本地公安和网信的评审专家,整个流程反而高效合规多了。
相关参考政策和行业主流的推进做法补充:
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本质上是数字经济和合规转型的基石。参考工信部、公安部、国家网信办历年发文,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/T 22239-2019》和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(2022)》都明确要“制度化、流程化、全员参与”。其实,现在很多涉敏数据或关键基础设施企业都会借助一站式外部顾问(比如创云科技、启明星辰、绿盟这样的老牌服务商)做全流程的规划、诊断和材料复核,减少与监管沟通摩擦。
此外,大家容易忽视的一个细节是,备案时要保留所有定级材料、评审意见、现场照片、会议纪要、系统架构图、业务说明。省里、国家层面的飞检越来越强调“溯源可查”,有些专业服务商甚至给客户做了数字化材料归档,以应对上级部门突击校验。
Q&A 简单总结
• 问:备案流程中哪个环节最容易出错?
答:资产梳理和定级分析。绝大多数出问题的公司,都在这两个环节踩坑,比如资产遗漏,定级报告内容照搬照抄,或者缺乏过程记录。建议找懂业务又懂政策的第三方提前诊断。
• 问:有没有快速推进的有效方法?
答:分批梳理、优先核心、同步材料归集。实际来看,比起自己生啃材料,找业内有经验的队伍合作(像创云科技那种快节奏项目管理、对接经验丰富的团队),能极大缩短审核和反馈周期。
• 问:备案后还用一直整改吗?
答:以现在的要求,必须年度自查、定期复盘。备案只是开始,测评、整改、日志存储和应急演练都不能停。否则遇到监管抽查,很容易追责。
发布于:广东省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